close

●語言對人的影響之大,不容小覷。它可以摧毀一個人,也可以讓一個人沉浸在幸福裡。在非暴力溝通的使用上,盧森堡博士特別用了「豺狼」和「長頸鹿」這兩種動物,分別代表了暴力語言及非暴力語言:非暴力語言就像長頸鹿一樣,有更高更廣的視野及高度,還有一顆強大的心,願意聆聽與包容;而暴力語言則像豺狼,領域性、控制欲及攻擊性強,習慣自我防衛,凡是總要爭個輸贏。

●在親密關係中,尤其是夫妻之間,最好要有一個共識,就是:允許對方的意見跟自己不同。我們的問題,往往出在老是覺得對方「怎麼可以這樣想」,結果反而導致了兩人的不愉快。其實,對方當然可以有任何想法,我們要做的,不是指責對方,而是透過「好好說話」來了解對方,同時也讓對方理解我內在發生的狀況。敞開心去面對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,同時不要阻礙筆此說出自己的感受。

●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:觀察感受、需要及請求。

●不批評、不評斷,在親密關係裡面是非常重要的。

●我們與原生家庭之間既定的互動模式,其實很難解開,只要一回到原生家庭,某種無意識的模式就會開始運作。當兩個人關係變好,原生家庭對另一半的影響也會慢慢降低。想要幫助另一半撤出原生家庭的負面模式,除非先把自己調整好,提高自己溝通時的覺察與意識,否則無意識中,自己也會莫名其妙捲入對方家庭的豺狼機制裡。

●當雙方都聽到彼此的需要時,就能很快緩和彼此的情緒,消弭歧見。我們可以把許多的能量拿來完成未來的夢想,而不是耗費在處理人跟人之間的敵對、衝突或是自我壓抑的憂傷之中。

觀察那些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實與事件,然後據實以報。簡單來說就是敘事、陳述事實,不帶評論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說出來。就像監視錄影機一樣,把發生的經過如實地描述一遍。

●你要選擇玩「誰對誰錯」,還是玩「怎樣讓自己過得開心」的遊戲?

●「觀察而不評論」:
   你可以說我做了什麼、什麼沒做,也可以解釋我的話語或行為。兩者我都可以承受,但請勿將它們混合。
   你可以說你看到我沒做家事,心裡很是失望,但罵我「不負責任」,一點都不會讓我更想幫忙。
   你可以說我拒絕你的追求,讓你頗為受傷,但罵我是個「木頭人」,並不會讓你的未來更有希望。
   是的,你可以說我做了什麼、什麼沒做,也可以解釋我的話語或行為。兩者我都可以承受,但請勿將它們混合。

●帶有評論的觀察/不帶評論的觀察
  你早上對我不理不睬的。/你早上出門沒有跟我說再見。
  他是個大好人。/他每個月都固定捐錢給慈善團體。
  你就是看我不順眼。/昨天我聽到你說我很討人厭。
  小美很自私。/小美不願意借鉛筆給旁邊的同學。
  你很沒禮貌。/你早上進教室時,沒有跟我打招呼。
  你從來不關心我的感受。/早上跟你分享事情,你在玩手機沒有回應我。

●親子關係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,耐心對話。父母需要學習聆聽,願意接受挑戰,接受彼此不同的觀點。在交流中彼此騰出空間,以友善的頻率振動,即使觀點不同,也要讓對方在情感上感受到彼此是同一陣線上的夥伴。

感受,指的是我們內心的感覺,有些是負面的,但有些是正面的。例如,參加比賽獲得好成績,感受是「激動」、「熱血」,或是「自信」。感受的練習,目標是協助我們找出內心真正的感覺(對於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)。不把惱怒的情緒推諉給別人的語言或行為,而是單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述。

●唯有透過摸索出自己內心的聲音,才能更篤定明白自己內心的需求,進而釐清我有什麼需求需要被滿足。

●說出需要,釐清心中未獲得滿足的需要,並且具體將需要告訴對方。

●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界上,任何時刻都有需要(needs),例如為了生存,我們都"需要"水分、"需要"營養、"需要"睡眠。為了更好的生活,我們也"需要"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,"需要"有三五好友等等。在非暴力溝通邏輯裡,「需要」不只是這些基本的維生條件,還包括了許多比較抽象的,例如我們所信奉的價值觀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等等。我們"需要"慶祝、"需要"哀悼"、"需要"親密關係、"需要"獨立思考、"需要"相互依存等等。

●應該避免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,因為這麼作只會招來反擊:相反的,當我們釐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,並且坦誠告訴對方,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。

●我們往往將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對方的行為,但其實真正的原因,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。

●當熟練非暴力溝通之後,就會發現,我們內心深處最普遍、最強烈的需要,通常與「連結」有關,例如關心、陪伴、親密感、合作、安全感、體恤及歸屬感等等。
  同樣常見的需要,是與「人生意義」有關,例如探索、新鮮感、挑戰、學習、覺醒及冒險等等。
  還有,我們也需要自由、放鬆、自主、平等對待,當然也包括比較具體的需要,比如擁抱、健康、娛樂、保護、自己的空間等等。

●「不要」什麼,不等於你「要」什麼

●觀察、感受、需要,這三個階段都是為了讓對方知道我內心在發生什麼狀態,接下來,就輪到溝通的第四個步驟:說出請求

●請求必須符合三個要件:一是明確,二事正向,三是必須非常具體,具體到當下就能引發可行的行動。

●我們日常的語言最主要歸納為兩個目的:一個是請(Please),請用我想要的方式來圓滿我的世界:另一個是謝謝(Thank you),由於你的合作讓我的生命更加圓滿,因為我真心感謝你。

●「同理心」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,其中又含蓋了兩個彼此相關的層次:一是「同理自己」,也就事先懂得體諒自己的感受及需要,二是有了同理自己的經驗之後,才有辦法「同理他人」,體會對方的感受及需要。

●同理心的培養,可以取代想要開導對方、跟對方講道理的習慣,並逐漸發現想改變或開導一個人,真的很消耗能量。倒不如先把自己理清楚、講明白,最後讓對方自己去做判斷,看看能否為我們的關係做出更好的抉擇。

●非暴力溝通不只是一套說話技巧,更是一套了解自己的工具,它幫助我們先理清自己的心智,再與他人交流。從「觀察」開始,理解自己的「感受」,發掘自己的「需要」,然後提出「請求」,最後獲得同理的滿足。溝通時只要扣著上述四項要素,就能按部就班的檢視問題核心,用平和的方式面對問題,最終找出合作的方法。

 

延伸閱讀

[閱讀筆記]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

[閱讀筆記] 怎麼連結 / 怎麼吵

[閱讀筆記]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ren0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